首页 > 新闻中心 > 日行资讯
    “相信共育的力量,共建‘教联体’新模式”-2025年·雏鹰少年共育工作站2.0项目研讨会
    【摘要】:

    2025年3月14日,由安徽省教育学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5年·雏鹰少年共育工作站2.0项目研讨会”在合肥市日行家文化研习馆圆满落幕。会议以“相信共育的力量,共建‘教联体’新模式”为主题,邀请教育界知名专家、教体局代表、项目试点学校代表一同参与,共同探讨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深化实践与创新路径。


    试点经验共享:从实践到示范

    会议在合肥师范学院唐洁教授的精彩致辞中拉开序幕。她强调,“教联体”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需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深度融合,形成育人合力,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她呼吁各方深化协同育人共识,提升协同育人成效,借助共育工作站的力量,推动“教联体”建设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


    作为首批实践单位,合肥市卫岗小学与合肥师范附属第二小学在工作站1.0项目建设中提供了特色鲜明的实践样本。在经验分享环节,合肥市卫岗小学德育处主任王彦杰以“工作站赋能,打造‘教联体’新样态”为主题,深入剖析了该校引进共育工作站助力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成果。


    合肥师范附属第二小学副校长王芳指出,学校以“星空少年共育工作站”阵地为依托,以星空少年自主教育社团为发力点,以爱智家长学校为联结点,以星空少年社会实践为实践端口,充分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项资源,切实服务于儿童青少年成长。她强调,在项目1.0阶段,学校“教联体”的建设已初见成效,一个多方参与、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生态正在逐步成型。


    深化共育十字模型,破解实践难题

    随后,雏鹰少年儿童发展中心总干事朱丹红详细阐述了雏鹰少年共育工作站十字模型的基本内涵与实践路径,针对1.0项目阶段存在的问题,正式发布了2.0项目的升级规划。她表示,在2.0项目阶段,雏鹰少年共育工作站将聚焦自主教育社团、雏鹰社会实践、父母成长学院、家长义工学院四大模块的全面革新,通过一系列针对性措施进一步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为“教联体”提供标准化、可复制的支持体系。


    针对当前协同育人面临的障碍与梗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所长洪明教授在主题演讲《学校“教联体”建设中的几个难题》中,直击当前协同育人中的四大痛点:立场差异、形态不同、任务不明、机制不顺。他提出根据育人做好“用”和“帮”两项工作、创造性地设置管理和运行形态、以及校级“教联体”的构成与运行等解决路径,引发与会者深度思考。


    多方对话:经验、问题与期待

    圆桌讨论上,基层校长与学术大咖的思维碰撞将会议推向高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洪明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安徽省教育学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曹玉峰老师、合肥市卫岗小学张俊校长、合肥师范附属第二小学王芳校长围绕“工作站如何助力‘教联体’新模式”展开深度对话。“工作站如何与学校文化理念进一步深度融合”、“种子学员、种子家长如何更好的辐射全校范围”、“如何让社区从‘资源提供者’升级为‘教育合伙人”,各方各抒己见,为“教联体”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2024年11月,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


    当前,教育问题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次研讨会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案例的结合,为“教联体”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绝非一日一功,未来,雏鹰少年共育工作站2.0项目将持续深化家校社协同机制,助力构建“全员、全程、全域”育人新格局,以创新之力托举雏鹰展翅,以共育之光点亮教育未来。